記者 辛圓

海關總署周四公布數據稱,以美元計,7月中國出口金額同比增長7.2%,增速較6月回升1.4個百分點;進口同比增長4.1%,漲幅較上月上升3.0個百分點,當月實現貿易順差982.4億美元。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界面新聞表示,7月出口仍保持一定幅度正增長,主要是7月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到期后,關稅政策反復多變,外部不確定性增大,這會驅動國際貿易中的“搶出口”現象發酵——7月韓國出口增速加快1.6個百分點至5.9%,對我國出口有一定帶動作用。

此外,低基數效應也在一定程度上對7月出口帶來支撐。2024年7月,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6.9%,增速較6月下降1.6個百分點。

海關數據顯示,1-7月,中國前三大出口市場分別是東南亞聯盟、歐盟和美國,其中,對東盟出口同比大幅增長13.5%,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12.6%,對歐盟出口增長7.0%。

從7月單月數據來看,對美出口同比下降21.7%,降幅較6月擴大5.6個百分點。

展望下一階段,王青在采訪中表示,8月出口增速的下行風險較大。主要原因是近期美國與一些國家達成貿易協議,關稅水平總體上較對等關稅“暫緩期”內有較大幅度提高,8月美國對其他未達成貿易協議國家確定的關稅水平也有提高。這意味著8月各類“轉出口”、“搶出口”效應會進一步減弱。

與此同時,他提到,外需整體放緩也會導致中國對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各類經濟體出口增速放緩。往后看,中美經貿磋商將經歷一個復雜曲折的過程,今年外部環境波動對我國出口的拖累將主要在下半年顯現,后期出口同比增速或進入負值區間。

中誠信國際在研究報告中指出,近期美國單方面宣布了對歐盟、巴西、緬甸等二十多個國家在內的關稅稅率,同時歐盟、巴西等國家和地區與中國貿易摩擦有所加劇,全球經濟增長和貿易的不確定性上升,下半年外需或將持續疲弱,對中國出口造成較大壓力。

進口方面,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在研究報告中表示,中國進口增速主要取決于內需,2014年以來中國進口同比增速與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的相關性顯著。未來進口走勢可能取決于內需政策節奏,若出臺大規模內需政策對沖貿易摩擦,則進口可能同步反彈。

王青分析稱,貿易戰之外,未來影響進口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國內大力提振內需的政策效果。預計三季度末四季度初國內穩增長政策會顯著發力,這將對進口增速有一定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