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繼入主疫苗公司康華生物后,上海國資旗下的上實資本再度出手。
7月25日盤后,港股上市公司微創醫療發布公告稱,獲得主要股東大冢方面告知,后者于當日訂立協議,出售共計約2.9億股公司股份。買方則包括上實資本旗下基金、We’Tron Capital Limited(微創投資,為公司主要股東)及公司管理層的投資平臺。
據公告,微創醫療董事會認為,上實資本將成為公司重要戰略股東。依托國資背景和產業資源,其將助力公司核心業務拓展及潛在戰略并購,追求更卓越的公司治理水平,為公司持續創新、高質量發展和規模能級提升提供支持。
7月28日,微創醫療股價繼續高漲,收盤價報11.580港元/股,上漲5.85%,當下市值214.3億港元,不過與此前千億市值的高點相距甚遠。
實際上,過去一連串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讓微創醫療和公司創始人常兆華長期陷入爭議,包括但不限于忽視小股東利益,熱衷資本運作但主營業務卻不見起色等。這兩年圍繞在微創醫療身上的關鍵詞也從“上市公司制造機”逐漸變成開源節流、業績對賭與化債。
7月28日,界面新聞就上實資本可以給公司帶來的具體幫助、公司業績對賭完成情況、潛在業績增長點、現金流承壓情況等問題聯系微創醫療方面,并發送采訪提綱,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回復。
同日,對于上實資本戰投,奶酪基金投資經理胡坤超則向界面新聞分析,國資背景可為微創醫療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以此作為信用背書,公司未來融資會更加便利。另外,上海國資入局相對原有的董事會,可以形成制衡機制。國資代表可進入董事會,直接參與戰略決策,促使利益一致性提升;此外也可以減少微創系分拆引發的治理爭議,推動公司資源向核心業務集中,提升主營業務競爭力和公司的長期價值。
微創醫療本身以心臟病治療領域起家,2010年9月在港股上市,隨后頻頻通過收購擴大業務范圍,當下涉及心血管介入、骨科醫療器械、心律管理(CRM)等多個領域。趁著創新藥械資本紅利期,公司從2019年起不斷將細分業務推向二級市場。
界面新聞梳理,這其中包括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腦科學、微電生理5家公司。直到2023年股東大會上,微創醫療依舊明確表示,拆分12家公司獨立上市是公司的長期戰略。

但在這期間,忙著擴張版圖的微創醫療實則并表了不少研發投入大、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和業務,疊加全球新冠疫情、國內耗材集采,公司增收不增利,股價暴跌且債務壓力凸顯。2020年至2023年,微創醫療營收從42.33億元提升至67.34億元,但歸母凈利潤從2020年開始由盈轉虧,且一路擴大到2023年的虧損33.83億元。

同期,公司流動負債從30億元出頭飆升至96億元,其中計息貸款從不到1億元升至超20億元,流動負債覆蓋率(流動負債/流動資產)則由30%出頭升至近70%,顯示出短期償債風險。

因而,微創醫療也數次“借新還舊”以度過危機。2024年4月,微創醫療宣布取得了一筆最高2億美元的貸款融資,并將獲得超3億美元信貸,以償還即將到期的4.48億美元可轉債。
但這2億美元中的5000萬美元被設下對賭協議,條件包括微創醫療2024年、2025年虧損額分別不能超過2.75億美元、0.55億美元,2026年盈利超9000萬美元,否則需要提前還貸。

也由此,在2023年業績預告中,微創醫療罕見表態“不能再虧了”,提出聚焦業務、提高收入、降低研發費用,在未來幾年大幅減虧并實現盈虧平衡。
隨后的2024年,界面新聞注意到,微創醫療開始由研發向全面營銷轉型。其運營三費較2023年下降24%,其中研發費用從3.79億美元大降43%至2.17億美元,占比由40%降至21%。截至2024年末,公司雇員人數6347人,相較2022年末減員約1/3。同時,公司也以重組出售非核心業務來優化業績。2024年,其資產處置收益大增至1.15億美元。

不過據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微創醫療當期收入同比下滑不超過4%。除手術機器人業務外,其他主要業務板塊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增速放緩。同期,公司預計錄得不超過1.1億美元的虧損。
界面新聞注意到,該虧損金額與2024年上半年持平,并剛剛達成前述業績對賭條件。而要達到2025年全年業績對賭條件,下半年微創醫療至少要盈利0.55億美元。
此時,國資力量戰投微創醫療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后者業績和公司治理水平,尚未可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