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呂文琦

7月2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官網發布消息,宣布召開2025?年第二季度人身保險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咨詢委員會例會,將普通型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研究值由2.13%下調至1.99%,幅度為14BP。

根據今年1?月印發的《關于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普通型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目前為2.5%,且已連續兩個季度高于研究值,因此必須進一步調降上限。

同日,國壽壽險、平安人壽等巨頭宣布,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上限調整為2.0%,分紅型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調整為1.75%,萬能型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調整為1.0%。新舊產品切換將于8月31日前完成。

自2023?年起,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一路走低,始終位于普通型壽險預定利率上限之下。長端利率的持續下滑使保險公司投資端收益受到擠壓,而負債端仍需兌現固定收益承諾,利差損的風險愈發突出。

為緩釋這一壓力,業內一方面大力推廣分紅險并嚴格控制分紅比例,另一方面推出“預定利率隨市場動態調整”機制,以避免產品定價與市場利率背離。

1?月,監管明確了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的操作細則,當月協會公布的研究值為2.34%。按規定,若公司在售普通型產品的最高預定利率連續兩個季度較研究值高出不少于25BP,就需同步下調新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

事實上,普通型人身險的上限已在2024?年調降過一次至2.5%。4?月,研究值再降21BP至2.13%。

由于市場利率持續走低,業內早已預料到研究值會繼續下行,爭論的焦點只是“降25BP還是50BP”。如今塵埃落定,協會選擇了更為幅度更大的50BP方案,也讓普通型產品上限跌至2%以下。

不過本次調整與以往臨近生效時才掀起的“停售潮”不同,多數公司行動更早,已經著手備案新產品,并通過多渠道培訓,平穩切換新舊產品。

6月,同方全球人壽就率先打響下調“第一槍”,新發預定利率為1.5%的分紅型產品“傳世尊享”終身壽險(分紅型)(F/G/J款),2%的同類型產品于6月1日停售。

中英人壽、復星保德信等機構也宣布停售2.5%傳統壽險產品,最快的僅給市場留下數小時反應時間。

中泰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葛玉翔預計,本輪“炒停售”難以成為營銷短平快手段,一方面隨著低利率環境延續,動態調整空間逐步壓縮;另一方面,當前挪儲意愿受預定利率的邊際影響逐步走弱。根據此前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咨詢委員會例會的會議精神,應當加快浮動收益型產品發展轉型,強化資產負債聯動管理,推動降本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

有合資險企高管向界面新聞表示,當下的收益率,不管降或不降,客戶的購買沖動都沒有那么強勁,但這并不意味著保險產品就沒有機會了,反而倒逼出行業必須走出功能性。

“壽險存在功能性,和以融資投資為目的的銀行業和證券業有本質區別。保險要發揮‘健康、養老、財富、傳承’等風險保障和財富管理作用,回到保險的本質中去。”他表示。

不過,近期多位保險銷售人員告訴界面新聞,預定利率的下調會使得重疾險保費上升。

對此,北美準精算師牟劍群向界面新聞解釋,簡單來說,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給客戶所交保費補貼的投資收益。預定利率越高,用來買同樣的風險保障,客戶所交保費越少。反之,預定利率下調,客戶買同樣的保額,保費會變貴。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向界面新聞表示,重疾險的定價利率下調,會調整重疾險的價格;但重疾險的價格調整不是單一維度的,一般來說,保險公司會綜合調整利率、產品責任、費用率等因素,因此保險產品價格的調整會呈現不同結果。

樂橙云服創始人兼CEO徐瀚向界面新聞指出,在預定利率下降后,理財類的保險吸引力下降,市場上會有一波銷售力量轉移到重疾險上。盡管重疾險價格有所上漲,但險企可以在健康管理服務和條款上有所創新,打開市場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