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7月15日,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官微健康順德發布情況通報稱,7月8日該區監測發現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經主動病例搜索和檢測,截至7月15日,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為輕癥病例。

基孔肯雅熱由此引發關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盧洪洲向界面新聞介紹,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通常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其傳播與季節性氣候變化密切相關,通常在雨季后出現流行高峰。

實際上,該種病毒非首次在國內出現。據馮云、張海林2025年5月發表于《中國熱帶醫學》的綜述文章,2008年以來,中國至少有16個省市自治區(廣東、北京、浙江、福建、云南、山東、山西、上海、四川、浙江、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天津、貴州等)以及臺灣地區、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發生過基孔肯雅熱輸入性病例。輸入性病例主要來自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該疾病主要通過被感染蚊子叮咬傳播,重要媒介蚊種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具體而言,盧洪洲告訴界面新聞,基孔肯雅熱病毒在蚊子叮咬人類后進入人體內,通過血液系統擴散到全身,病毒再在人體細胞中復制,并通過蚊子叮咬再次傳播給其他宿主。

對于本次佛山疫情,盧洪洲進一步向界面新聞分析,輸入病例為境外務工人員,其回國時處于病毒血癥期(即血液中帶毒)。加上佛山正值高溫多雨,伊蚊密度高,患者被蚊子叮咬后,蚊子再叮咬別人,形成“人→蚊→人”的循環。另外,病例集中在樂從、北滘、陳村三鎮,說明伊蚊孳生地就在居民身邊。一盆積水、一只廢舊輪胎,都可能導致疫情傳播。

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患者通常有3-7天的潛伏期(范圍2-12天)。盧洪洲告訴界面新聞,患者常見的癥狀包括突發高熱、嚴重的關節痛、皮疹、結膜炎和肌肉疼痛。其中,關節痛通常是該疾病最顯著的癥狀之一,可能持續數周至數月。有相關癥狀、去過風險地區的疑似感染者可以在醫院通過IgM/IgG抗體檢測或核酸檢測來確診或排除感染。

不過,據《基孔肯雅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基孔肯雅熱為自限性疾病,沒有特殊性治療方法,一般以對癥或支持療法為主。盧洪洲向界面新聞提到,患者確診后,發病頭5天應做好防蚊隔離,可以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但不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以急性冰袋冷敷,慢性熱敷及拉伸緩解關節痛。

同據前述技術指南,目前尚無可用的疫苗來預防基孔肯雅熱,控制媒介(即蚊蟲)密度是預防控制基孔肯雅熱最重要的措施,包括翻盆倒罐,清除蚊蟲孳生地;采用驅蚊劑、穿著長袖衣物或使用蚊帳等措施防止蚊蟲叮咬。一旦出現可疑癥狀,應主動就診并將旅游史告知醫生。

另據前述綜述文章,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具有相似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主要傳播媒介都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常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共同流行。因而,對這兩種傳染病采取相同的防控措施,同步開展監測和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提到,近10年來,中國每年都發生登革熱本地流行,建議今后各地在登革熱病例監測中同時開展基孔肯雅熱監測,采用病毒核酸、抗原或抗體檢測方法對病例作出特異性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