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內外的嚴峻形勢,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好于市場預期。但GDP名義增速低于實際增速約1個百分點,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削弱民眾對于經濟增長的獲得感。
7月17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行的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范志勇、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和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均表示,上半年中國經濟量升價緩,低價格現象是否會持續深化值得關注。
他們指出,第一個較為重要的指標是GDP平減指數。二季度GDP平減指數同比下降1.2%,降幅比一季度擴大約0.4個百分點。
丁爽表示,截至6月,中國GDP平減指數已經連續第九個季度同比負增長,創2000年以來最長的負增長周期,超越亞洲金融危機時期。1998年二季度至1999年末,GDP平減指數曾連續7個季度同比負增長。??
GDP平減指數是衡量整體物價水平的宏觀指標,計算公式為名義GDP與實際GDP之比,它的計算基礎比居民物價指數(CPI)更廣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務,除消費外,還包括生產資料和資本、出口商品和勞務等。因此,這一指數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物價水平走向,GDP平減指數同比連續負增長表明經濟面臨通縮壓力。????
加入GDP平減指數后,一季度名義GDP增速為4.6%、二季度為3.9%。
第二個較為重要的衡量指標是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下降0.1%。6月份,CPI同比雖然由負轉正,上漲0.1%,但當月CPI環比仍下降0.1%。

范志勇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全年CPI漲幅目標設定為2%,這樣來看,下半年穩定物價存在較大壓力。他指出,近幾年導致CPI同比走弱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交通、通信價格下降,即手機、汽車這些商品的價格持續處于下降趨勢,這既和快速的技術迭代有關系,也和消費結構相關。
另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PPI同比下降2.8%。其中,6月PPI同比下降3.6%,連續33個月負增長,且降幅較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反映了工業領域需求不足。
“去年年底以來到今年二季度,GDP季度環比增速不斷下降,兩者有較為密切的吻合。”范志勇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各季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GDP環比增速分別為1.4%、1.0%、1.3%、 1.6%、 1.2%和1.1%。

“PPI已經連續通縮了33個月,最終集中體現在GDP的平減指數。”丁爽表示,“低價現象應該引起重視,當然這里的原因有很多,有需求端的,也有供給端的。”
從供給端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二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0%,比上季度下降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0.9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們的產能是非常充足的,甚至在一些行業出現了過剩,這也是產生通縮的一個重要原因。”丁爽說。
劉元春表示:“目前的低價現象與‘內卷’過度有關,從去年到今年綜合治理低價競爭已經成為共識。”
近年來,光伏、汽車、鋼鐵等制造業頻繁上演“價格戰”,部分企業為搶占份額將售價壓至成本線以下。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2023年以來,光伏組件價格不斷下滑,截至目前,光伏全產業鏈出現價格倒掛現象,光伏企業經營壓力巨大。隆眾資訊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2.0mm光伏玻璃均價每平方米12.92元,比2024年同期下滑24%。工業和信息化部不久前召開座談會強調,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綜合治理光伏行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汽車方面,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和造車新勢力的崛起,過去兩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均突破3000萬輛。但是,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汽車行業利潤率卻逐年下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汽車行業利潤率為7.3%,到2024年滑落至4.3%,今年一季度進一步降至3.9%。
業內專家對界面新聞表示,這種“內卷式”的低價競爭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部分區域通過補貼維系落后產能,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其次,當價格逼近成本,直接導致優質龍頭企業研發投入縮水;最后,低價無序競爭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目標嚴重相悖。
“反內卷”成為上半年經濟領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1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提出各地區不得突破國家規定的紅線底線違規實施財政、稅費、價格、土地、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2月份,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公平競爭座談會;3月,《政府工作報告》將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作為標志性改革舉措之一;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統一政府行為尺度,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釋放了“反內卷”新信號。
“從微觀層面上,下半年反內卷工作可能還有一個過程,但它能有效地改變目前低價格現象。”劉元春說。
華創證券分析師張瑜表示,目前量價不均衡程度處于高位,除了“反內卷”之外,解決路徑還包括遏制增量投資、改善企業現金流和提升居民消費意愿等。
據華創證券團隊測算,二季度綜合量與價的名義GDP增速為3.94%。其中,量的貢獻率為132%(以實際增速/名義增速),價的貢獻率為-30.6%(以平減指數/名義增速)。從歷史數據來看,此前量的貢獻率見頂,隨后量價開啟再均衡之路的時間點包括:1)1999年三季度,量的貢獻率為129%;2)2002年一季度,96.5%;3)2005年四季度,80.3%;4)2009年二季度,121.6%;5)2015年四季度,104.6%;6)2020年一季度,127.8%;7)2024年一季度,125%。
“當前,量的貢獻率達到 132.1%,高于此前7次的高點。”張瑜在研報中稱。
除了繼續“反內卷”,張瑜認為,“走出低價”的第一大舉措是嚴控增量投資。從對GDP的貢獻率來看,近幾年資本形成的貢獻趨于下行,今年上半年僅為16.8%,此前物價低位運行時,也曾出現資本形成的貢獻率大幅回落,如2015年、1998-2000年。此前也有分析師表示,可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實現落后產能的去化,或加大力度去產能。
舉措之二為改善企業端的現金流,包括償還企業欠款、規范供應商付款賬期等。近期,部分省份披露了用于清償企業欠款的專項債額度,企業現金流有望繼續好轉。企業現金流改善或有助于企業減少費用的壓降。例如,若企業增加銷售費用,有助于出行鏈價格的改善,如餐飲、機票、住宿等。
第三個舉措即著力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包括穩就業、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穩定樓市股市、發展服務消費、發放生育補貼等。
發表評論